日前,君实生物科创板上市获同意,一时间,君实生物集“新三板+H股+科创板”标签于一身,引人侧目。此外,从2019年飙升的收入来看,君实生物4年花费近19亿元投入研发的成效已然显现。
2012年12月份成立至今,不满8周岁的君实生物即将登陆科创板。公开资料显示,君实生物定位于从事创新药物研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临床研发及商业化。
2015年7月份君实生物成功在新三板挂牌,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从2015年到2018年,君实生物每年都进行增发,受到市场高度认可。
2018年,随着“符合条件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在港上市”的新规实施,君实生物迅速响应,将上市目光瞄准H股,并成功募得34.13亿港元。
科创板是2019年当之无愧的年度市场热词。2019年9月份,君实生物正式向上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启动科创板上市征程。据招股书,君实生物此次募投项目包括创新药研发项目、君实生物科技产业化临港项目、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募集资金合计27亿元。
谈及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后的上市结构安排,君实生物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之前已通过附条件摘牌的议案,新三板的摘牌会在过会后择机实施。”
生物医药公司前期的资本回报率往往并不如人意,在研发上的大手笔投入是行业特点,短期内必然对财报造成影响。
招股说明书显示,君实生物自设立以来专注于药品研发,研发管线较多,且多个在研项目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连续数年发生较大的研发费用支出。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1.22亿元、2.75亿元和5.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0.03%。日前刚刚公布的2019年年报显示,君实生物2019年在研发投入上更是“豪掷”了9.46亿元,较2018年增长75.8%。
研发存在风险,不过如果产品能够获批上市,取得正式商业化,则将“一遇风雨便化龙”。
2019年,君实生物实现收入人民币约7.75亿元,与2018年同期的93.4万元相比,同比增长829倍。对此,君实生物方面表示:“主要由于特瑞普利单抗于2019年2月份实现商业化销售所致。”
据悉,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已于2018年12月17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有条件批准上市,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
与此同时,君实生物是首家就抗PCSK9单克隆抗体和抗BLyS单克隆抗体取得NMPA的IND批准的中国公司。此外,君实生物已向美国FDA申请并获得了全球首个抗BTLA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临床试验批准。
一款拳头产品的上市,极大地丰富了君实生物的收入,但是君实生物并不打算“一招鲜,吃遍天”。截至2020年3月底,君实生物共有21项在研产品,13项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原创新药,8项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从进度来看,有9项处于临床阶段。这些在研产品覆盖肿瘤免疫治疗、代谢类疾病、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君实生物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君实生物拥有全产业链的药物开发和商业化能力,具备明显的科技创新属性,符合科创板定位。科创板具有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有更便捷的融资途径,更好的流动性以及更合理的估值环境,也是一个更公开的交易场所,对上市公司品牌形象、对外信息披露、和公众以及投资者的沟通提供了更透明的渠道也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将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或便利的融资渠道,为公司的持续创新投入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积极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
利用本次上市契机,君实生物将如何布局未来?君实生物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科创板上市后,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产业链自主开发为主,通过第三方合作和联合用药的探索扩充药品创新类型的组合。在研发方面,公司将以大分子药物开发为主,继续对适合大分子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进行跟踪和探索性研究,同时在小分子研发领域投入适当资源进行全新药物靶点的探索和研发,并开展细胞治疗与肿瘤疫苗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在生产方面,公司计划进一步提升大分子药物发酵产能、探索新型生产工艺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在商业化方面,公司将持续完善营销与商业化团队的建立。”(本报见习记者 许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