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成功落地了首笔“创业担保贷款”业务,为一家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文创小微企业提供300万元贷款支持。该小微企业今年新招用职工达到在职职工人数57%,外地户籍人员占比达到71%。
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以来,“新市民”便成了金融领域的热词。25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将推动出台配套政策,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
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工作,不仅充满挑战,更意味着机遇。
谁是新市民?
随着城镇化率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市民”群体应运而生。
到底谁才是新市民?按照官方给出的定义,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
兴业证券选取了94个城市进行新市民人口估算。结果显示,超一线(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三年内新市民平均落户人数最多,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薄弱;省会城市和珠三角城市吸纳新市民落户数量相对较好。但三线城市平均吸纳落户新市民数量为-4万人。从新市民的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规模达到1.3亿人。西南地区三线及以上城市新市民规模总量、城市平均新市民规模均超过中部地区,成为吸纳流动人口的新去向。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市民也需要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比如,结婚生子、子女教育、租房买房、就业创业、养老等多个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受限于没有收入证明、社保公积金及房、车抵押物等一系列证明材料,新市民难以在传统金融机构建立标准化的信贷关系。
“市场机构有统计,农民工平均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上工作大概也就半年时间,他们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会要求出示单位的收入证明,显然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困难的。”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随后,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要求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手段,不断满足该群体合理的金融诉求,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属性。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25日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
推动出台配套政策
“与本地市民相比,新市民主要是中低收入的群体,工作流动性比较大,这对他们在获得创业就业金融支持时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
这意味着,服务好3亿新市民,金融机构亟需优化现有信用评估流程。该负责人表示,在促进创业就业方面,银保监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信用状况评估技术,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的保险保障水平。
第一财经了解到,在满足新市民金融诉求上,日前北京银保监局已有方案落地: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助力更多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行动方案》,简化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扩大政策支持范围,尤其是取消了贷款对象的人员类别和户籍限制,实现了外地在京创业人员与本地人员同城同待遇,将北京市创业担保贷款经办银行从1家扩展至14家,个人最高贷款额度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期限最长3年),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从200万元提高至300万元(期限最长2年)。
银行业在服务新市民普惠金融需求时,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是发展不均衡问题。相关数据表明,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五个省份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全国近50%,而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省份发展相对较慢。
中国银行研究院杜阳表示,《通知》明确规定要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对接各地方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加强对欠发达地区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实现强势地区对弱势地区的带动,改善普惠金融发展不协调问题。
而在保证新市民群体安居需求方面,《通知》明确规定要助力保障性住房供给,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银保监会负责人表示,在满足安居需求方面,银保监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助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杜阳认为,商业银行在当前“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要积极布局住房租赁市场。根据住建部提出的目标,2022年全年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较2021年实现翻番。商业银行要利用好保障性住房不纳入房地产集中度考核的政策,积极给予融资支持,尤其要关注新市民群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需求,通过场景开发,挖掘相关业务潜力。
银保监会表示,监管部门将积极向地方党政汇报,推动出台配套政策,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逐步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