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一茬就报废!新疆沙雅县农田残膜回收利用面临两大问题

来源: 第一财经 时间:2022-04-19 10:12:27

4月上旬,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棉田里,到处是抢抓农时播种棉花的农民。一台台春播机械犁地、耙地、覆膜、播种,一气呵成。

“新疆是国内农用地膜使用量最大的省区,每年产生的残膜量也非常大。”新疆生态环境厅一位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新疆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地膜覆盖面积3631万亩(其中棉花2400万亩,玉米85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约17万吨,使用一茬就报废。残膜废弃物堆放在地头、回收站点或加工厂,污染风险大。

第一财经记者日在新疆多地探访地膜回收利用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时发现,截至2020年,全区农田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农田地膜残留量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要打好打赢农田残膜攻坚战,难度仍然很大。

农膜回收利用面临两个主要问题

4月9日上午,沙雅县世纪光明红旗镇膜渣分离站,足球场大小的堆场上堆满了两人多高的残膜,大多用防尘网遮盖,只留下几段铲车行走的路线和一小块生产场地。

掀开防尘网的一角,是缠绕在一起的残膜和带着棉花的秸秆,稍微一抖便尘土飞扬。

“这里堆放的残膜混合物主要有四种成分:废旧地膜、棉花、秸秆、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四种物质分离。”沙雅世纪光明污染治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光明塑业”)法人兼总经理刘玉元说。

在靠厂房的一个堆垛下是已经分离打包好的残膜。这些成片状的残膜经过造粒后,可以注塑成滴灌材料、大棚膜以及其他用途的管材。

刘玉元介绍,光明塑业在沙雅县有3个残膜堆场,占地约50亩,已研发出膜渣分离生产线、干洗净化生产线,“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是做好沙雅县200万亩残膜回收产业链项目”。

他认为,残膜回收这项工作应纳入到强制执行的范畴。从源头上科学系统地去治理,将回收再利用的责任落到生产者和使用者身上,否则,各个环节脱档无法形成合力。

沙雅久盛塑料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久盛塑料”)的一个生产车间也堆放了不少残膜。“企业正常运转时有员工28人,现在只有3个人,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久盛塑料负责人金新荣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久盛塑料主要生产农用地膜,也回收残膜生产滴灌材料等。

金新荣说,目前地膜回收利用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成本高,从初期筛选、分拣、漂洗到半成品生产,电费占了一半。另外,回收利用企业组织残膜回收的能力有限,资金压力大。

他还表示,有些地膜生产企业一味追求降低成本,不考虑后续回收,造成地膜一再加厚却还是回收困难。

新疆农业农村厅提供的资料称,农田地膜回收利用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残膜回收机械的稳定、适宜、捡拾净度不高。残膜回收机械与农民拥有的动力机械不匹配,作业效率较低、回收成本高,迫切需要残膜回收机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出适宜不同作物、高质高效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

其次是残膜二次污染风险大。根据目前的残膜机械化回收水,回收的残膜与秸秆、棉花、杂草、土混杂,含杂率高达90%以上。在残膜加工再利用环节,需分拣、除杂、清洗、造粒等多道工序,人工分拣工作量大、效率低、成本高,机械化分拣设备不成熟、耗电量大、成本高,导致加工再利用企业运行就亏损。残膜废弃物堆放在地头、回收站点或加工厂,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西北地区建100个农膜回收重点县

第一财经记者在新疆采访时了解到,新疆每年100万吨的残膜废弃物堆放在回收站点或加工厂待处理,收集的残膜如何再次利用仍是治理难点。

据2021年12月编制完成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价及相关技术服务(新疆地膜监测)技术报告》(下称《技术报告》)介绍,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基地,2021年棉花产量为512.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9.5%。受限于新疆的积温低、无霜期短等自然因素,新疆棉花广泛采用覆膜栽培模式。但随着土壤中地膜残留量的增加,农田残膜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如土壤水分入渗受阻、作物产量下降、环境污染等。

2020年9月10日,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严昌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上解读《农用薄膜管理办法》时介绍,“目前,地膜残留已给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新疆内陆棉区。”

严昌荣说,由于地膜残留,每年棉花收获后和第二年播种前需要进行地膜回收,每亩增加作业成本30元,新疆全区地膜回收作业需增加投入11.4亿元。同时,长期覆膜棉田,如果不进行地膜回收处理,棉花播种质量下降,空穴率、烂籽率会提高,产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残膜随着机械采收混入棉花,影响品质。

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关于贯彻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意见还提出,要全力抓好地膜回收利用;以主要覆膜区域为重点,以回收利用、减量替代为主要治理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控农田“白色污染”;加强西北地区100个农膜回收重点县建设。

新疆农业农村厅提供的资料介绍,截至2020年,全区农田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农田地膜残留量从2014年19公斤/亩下降至6.78公斤/亩,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新疆印发的《关于加强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农田地膜污染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提出,要以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为抓手,以提高地膜离田回收利用水、降低农田地膜残留量为目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不断健全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提升地膜回收能力水

实现产、学、研、推强强联合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年来,多地构建废旧农膜循环利用体系,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取得一定进展。

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今年2月推介的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中,介绍了甘肃省高台县、青海省湟源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的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经验。

以高台县为例,该县构建了“农户捡拾交售、网点分散收集、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出台了“以旧换新”(农户捡拾交售10公斤废旧农膜兑换1公斤新膜)、“以奖代补”(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给予拉运、加工补贴,对回收站点给予补助)等扶持政策,实现了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良循环。

回收的废旧农膜被运到当地一家加工企业,经过粉碎、热融等工序变成再生塑料颗粒,再经过注塑机加工后变成一个个篮筐、井盖等产品。这家加工企业每天生产约1万个农用篮筐,可消耗2吨废旧农膜。2021年,高台县共回收废旧农膜1383吨,占使用总量的83.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地主要覆膜作物为棉花、玉米等,全师覆膜面积有370万亩左右,地膜使用量约2.22万吨。当地推广机械回收为主的残膜回收方式,收集量占总量90%以上。按照“统筹规划、总量控制、交售方便、绿色环保”的要求,每3万~5万亩建设一个残膜集中堆放点。

上述《技术报告》显示,残膜污染治理是公益属较强的工作,单靠技术人员研发机具让农民自发使用的方法不可行,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完善顶层设计,实现产、学、研、推强强联合。

陈伟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当地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残膜回收综合利用企业的建设。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开展残膜综合利用的企业安排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在用地、用电、用水、用气、信贷等方面按照师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每年政府下发的残膜污染治理相关补贴不少,要避免‘撒胡椒面’。”刘玉元建议成立专项攻关小组,整合政府资源,制定治理规划和时间表,并将残膜污染治理纳入政府业绩管理和考核内容。

新疆农业农村厅介绍,新疆将残膜污染治理纳入乡村振兴等考核指标体系,指导各县市政府制定本地农田地膜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细化实化年度重点工作和责任分工,做到与农业生产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标签: 新疆沙雅县 农田残膜 回收利用 光明塑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