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国内 > 正文

打响“上海制造”!上海工业增加值五年增近30%

来源: 第一财经 时间:2022-06-15 08:49:13

6月10日下午,上海华虹集团六千名员工结束了70多天的闭环工作回到家中,恢复日常的工作通勤。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像华虹这样的芯片制造企业一直保持着90%以上的产能。

不只是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其余两大先导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疫情期间也未停工。5月,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研究院位于上海张江的云从科技在科创板上市……

这背后,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打响“上海制造”的过程中,过去五年,上海工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8303.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万亿元,累计增幅30%;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增长势头更为迅猛,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年均增幅接13%。

工业增加值五年增30%

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工业增加值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2017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为8977.4亿元,较2016年(8045.5亿元)大幅提高11.58%。2018年(9763.5亿元)同比2017年,继续增长8.76%。2021年,上海工业总产值迈入4万亿元台阶;同期,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除了工业增加值,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收、在手投资总额3项重要指标也都历史地首次突破1万亿元。

五年上海已经摆脱了工业升级过程中的起伏期,保持持续增长。”赛迪(上海)先进制造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陶传亮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上海最5年工业和服务业并重发展,2017~2021年的工业增加值增幅为28%,高于此前的5年。

他进一步解释,目前上海的工业层级和质量在稳步提升,2017~2021年的工业增加值增幅为28%,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6.4%,说明工业增加值上万亿台阶,靠的更多的是质而不只是量。“上海集成电路、核心能源装备、船舶海工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是全国领先,为国家突破了很多技术难点,在保障国家产业链安全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未来,上海对于制造业的目标,是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去年7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

关于发展重点,明确了“3+6”,即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六大重点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其中,三大先导产业力争在2019年“上海方案”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倍增。

陶传亮说,从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可以看出上海更注重产业增加值占比。“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占比达到25%,“十四五”提出基本稳定的要求。从重点产业上也可以看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明确提出“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目的是要保持上海的制造业能级,防止空心化。

他解释道,“3+6”产业中的三大先导产业,就是要引领国家在这三个领域的发展,需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在六大重点产业里,上海不但继续锻造自己的强产——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也需要布局战略产业——高端装备和民用航空航天,随着能级提升,工业增加值会进一步领先于规模增长。比如,民用航空航天,不仅是国家战略和任务,而且会是上海未来产业增长的新增长点。时尚消费品等to C产业,则会进一步擦亮“上海制造”品牌。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主要工业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轻工消费品三大行业合计拉动上海规上工业增长8.1个百分点。

三大产业高地

高端制造业要站稳C位,离不开三大先导产业的支撑。

作为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三大先导产业是上海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的抓手。

2021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同比增长20%;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同比增长20%;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2800亿元,同比增长18%。三大先导产业的制造业产值达3255亿元,同比增长18.3%。

目前,上海在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研究编制了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方案,在全面推进落实

“三大产业创新高地不但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也为保障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此前介绍。

作为布局超20年的重点产业,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4,去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增幅为20%。作为全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重要基地,上海也是全国70%集成电路化学品原材料进口口岸。

2022年伊始,上海印发了《关于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若干政策》)。结合上一轮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新时期内外部环境特点,《若干政策》中的支持对象更加聚焦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材料等核心环节和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技术软件等基础领域。

《若干政策》对上海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均提出了不同扶持政策,同时,也根据产业链不同环节将要面临的发展瓶颈提供了政策解决方案。

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告诉记者,集成电路产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一投入就能看到效果,它从政策、资金、产业基础、上下游的配套再到人才,都需要长期投入才能慢慢看到成效。而上海已经集中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积塔半导体等国内主要的芯片制造企业。

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截至2021年底,共有6066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4.51%;产业规模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占全国1/5。《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10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推出可用空间累计26000亩,建成6个百亿级产业园区。

去年5月,上海发布了《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看来,这个文件有两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上海未来要做的方向——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陈凯先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从历史眼光来看,我国药物研究走过了两个阶段,正在向第三个阶段——原始创新阶段进军,也就是不但要有新药,还要有自己原创的药,所谓First-in-class的药。而上海生物医药的发展方向,目前就需要有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目前上海产业规模超过2800亿元,是2017年的4倍。作为国家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应用驱动”理念,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医疗、交通、文教、金融、商贸等领域,打造出标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上海高地”正在快速崛起。

上海今年的目标,在三大产业方面,是要全力抓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保持两位数增速。集成电路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带和电子化学品专区;生物医药发挥专班机制作用,推动联影二期、正大天晴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1+5+X”产业空间联动;人工智能强化应用牵引,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优化“4+X”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人才集聚

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上海也拿出了更大力度的举措与行动来引才。

目前,上海有全国52%的5G人才、40%的集成电路人才、33.7%的人工智能人才、25%的创新医药人才。

钛米机器人创始人潘晶告诉第一财经,对于一家做医疗机器人的企业来说,最关注两个元素:一是临床层面,要有具有代表意义的医疗机构和专家;二就是人才层面,需要有国际视野和最顶尖的工程师。“这两个维度,上海都是不二之选。此外,上海的医疗生态中行业非常丰富。”

上海臻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EO陈建新也认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能吸引顶级的生物医药人才,“其他城市也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但是从城市综合能力来看,很多海外留学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回国后第一选择仍然是来上海”。

在集成电路领域,上述《若干政策》也突出了人才的核心作用。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解读该政策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吸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是上海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核心举措。在《若干政策》开篇即提出人才政策,针对人才迫切需求,增加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住房补助等人才感受度较高的特色举措。

今年6月,上海市人社局出台了人才特殊支持举措,明确2022年7月~2023年6月,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中涉及“均工资”的事项,仍维持现有基数标准作为参考水;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上海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上海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这也是上海去年放宽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在五个新城和自贸新片区落户条件后的又一引才举措。

其实自2020年11月以来,上海陆续发布了《关于优化本市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政策的通知》《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从当年12月1日开始,施行更宽松的“居转户”,以及引进人才、留学回国人员申办常住户口的政策。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扩大“海聚英才”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大规模集聚海内外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劲持续、全方位全周期的智力支撑。

日举行的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要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加开放的气度、胸怀和格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超常规的力度和速度拿出一揽子政策举措,展现爱才之心、安才之举。结合“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加强对各类人才的联系和服务,诚恳倾听心声,把政策送上门,把实际问题解决好。充分用好高水大学、大科学设施、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能级台,加快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

标签: 上海制造 上海华虹集团 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