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成长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11月7日,以“发挥科技金融作用,赋能企业成长壮大”为主题的2025火炬论坛科技金融发展平行论坛,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
论坛现场,与会代表围绕科技金融政策、硬科技投资、产融平台建设等议题展开高端对话,为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献计献策。同期,国新基金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政策引领
构建科技金融新生态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金融部门深化产融合作,持续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一级巡视员郑琳表示,一是加强政策协同,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推动出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多项政策工具。二是搭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力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助企融资额已超过1.3万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额达7000亿元。三是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累计支持300个项目,股权融资超过110亿元,培育拟上市企业13家。四是开展战略合作和试点探索,与银行、保险机构、证券交易所等23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66个城市为载体开展产融合作试点,推动政策、标准、产品先行先试。
郑琳表示,下一步在高质量推进产融合作工作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化政策联动,着力支持重点产业链攻关;优化服务生态,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强化探索创新,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种新型科技金融政策工具,“创新积分制”通过将创新能力量化为可评估指标,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了精准“测量尺”。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统计监测与信息处处长李楠林对“创新积分制2025”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创新积分制”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定量评价的新型政策工具,通过涵盖技术创新、成长经营和辅助指标三大类的18个二级指标,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精准量化评估。
从实施效果看,“创新积分制”覆盖面、影响力与精准度均实现显著提升,成为培育优质科技企业的重要抓手。“从创新积分制2025”可以明显地看到,积分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覆盖企业数量从2021年2.23万家增至2025年的85万家,其中积分超过70分的“火炬优企”超17万家。积分企业实现全国31个省份178家国家高新区全覆盖。
“目前,这一工具已从单一评价体系升级为强大的政策合力。”李楠林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将继续深化“创新积分制”实践:一是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进一步增加积分企业数量;三是扩大政策联动范围;四是升级积分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多维发力
打通企业融资难点堵点
“在当前中国的金融整体服务之下,信贷仍然是科技企业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科技金融处副处长朱林表示,立足我国金融体系特点,中国人民银行从信贷、债券、股权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增量政策举措,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其中在信贷方面,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发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点,人民银行将再贷款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并降低利率、允许额度混用。朱林特别提到与火炬中心“创新积分制”的联动,即在再贷款中利用创新型积分制对企业科创属性进行评价,从中筛选创新能力比较强、成长性比较好的企业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促进金融资源和硬科技领域对接,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性。
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部总监黄磊从资本市场角度,分享了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实践。据黄磊介绍,北交所为企业提供灵活的上市路径,企业可先挂牌新三板进行规范培育,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申报北交所或转板。经过近4年发展,北交所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优质企业初步集聚,北交所282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近9成、科技型企业超8成、高新区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9成。市场交投逐步活跃,换手率、成交额、估值等指标显著提升;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指数产品持续完善;市场生态连通性强,北交所发挥了多层资本市场有机联系的重要作用。
黄磊表示,未来,北交所将朝着打造成熟投资者为主体、基础制度完备、品种体系丰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监管透明高效、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交易所的目标迈进,更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创新开展产融合作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何阳介绍了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的建设运营实践。该平台作为连接产业与金融的桥梁,主要发挥产业与金融之间的“翻译器”作用。目前,该平台入户企业超40万家,汇聚超3000家金融机构,不仅能进行政策宣贯,还能直接帮助企业融资。
何阳表示,下一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将继续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锚定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提升保障能力,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强化产融合作生态。(记者 罗晓燕)